【听课笔记】《经济学原理》- 导论
的《国富论》之后,经济学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科。
亚当斯密的观点摘录:
分工,构成了经济市场的重要基础。
经济市场,需要看不见的手进行一定的指导控制。
米歇尔的《经济学原理》之后,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,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。
经济学一词,是孙中山翻译为中文的,来源是日本。
经济和经济学的定义:
-
经济:如何以最小的代价,取得最大化的效果;是如何在各种可能得选择中,在各种主管与客观、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,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。
-
经济学: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。简称”资源配置“问题的一门科学。
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:
-
《国富论》(苏格兰 · 亚当斯密):经济自由主义,自由市场经济,是自我平衡的。
-
《资本论》(德国 · 马克思):政治经济学,以历史的生产关系,或一定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对象的学科。
-
《就业、利息与货币通论》(英国 · 凯恩斯):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。
经济学研究什么:
-
稀缺性:
-
选择:
-
机会成本:
十大经济学原理(曼昆):
-
人们面临权衡取舍: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
-
机会成本: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。
-
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:假定人都是理性的,人都会利用所掌握的信息,在作决策时需要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。
-
people response to incentives: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。
-
对价格的反应
-
对竞争的反应
-
对产权、制度、规则的反应。
-
-
trade can make every one better off:贸易可以使人人变得更好。
-
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: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途径,即市场经济。
-
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:市场会失灵,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。这个时候,需要政府出面。由下面情况:
-
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
-
外部负效应问题:比如河流上游污染对下游的影响
-
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
-
失业问题
-
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
-
公共产品供给不足
-
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
-
-
一国的经济水平,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。
-
当政府发现过多货币的时候,货币上涨。
-